“ 內容摘要: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話一語中的,并且說得很美妙:“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并且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礦。 ”
我很好。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為自己準備一份簡單的營養早餐,吃完從容地去上班。周末,我會窩在沙發上看一個下午的閑書。偶爾,我也會心血來潮,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我很好。衣柜里有十幾條各式各樣的裙子;冰箱里永遠都有一盤新鮮的時令水果;陽臺上有一盆茂盛的常春藤,各色薔薇花總是此謝彼開。
我很好。在夏日深夜聆聽蛙鳴,在清冷的秋天里做手工,在寒冷的冬天里吃冰激凌,在浪漫的春天里看見花開。
我期待愛情,但并不意味著會將就。總有人說單身就意味著孤獨,而我,卻十分享受這獨處的充實與自由。是的,我很好。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學會享受獨處的自由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一個人獨處。以前喜歡一群人,現在喜歡一個人。
回憶年輕的學生時代,那時總會覺得一個人是件特別孤獨的事。做任何事都喜歡三五成群,一起吃飯,上課,逛街,玩樂。一旦靜下來一個人時,內心總會有些許恐慌不安。也許是太年輕,不能懂得獨處的美好,總會把獨處和孤獨混淆。
其實,我們怕的不是獨處,而是孤獨,我們卻把孤獨和獨處混為一談了。孤獨是一個人,內心是孤單的。而獨處獨處僅僅是獨自一人沒有人陪伴而已,內心仍然有豐富的情感生活。我們大多數慢慢地習慣了群居生活,有時也就認為自己不能獨處了。
然而,你是否有這樣的感受,酒局、K歌、聚會,夜深之后人群散去,心里只剩下無限的空虛和冷清。處在一群人的狂歡中卻倍感寂寞,正如歌詞中所唱,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靜下來一個人,一個人享受獨處的美好時光。
踏入社會后,獨處的時間對我們而言是一種奢侈的事情。每天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后還要面對生活的柴米油鹽,仿佛我們根本沒有時間一個人靜靜。可是,你要堅信,獨處時我們的自由,我們應該去享受這種權利,而不是被生活湮沒。
所以,越是忙碌,越要爭取獨處,要不然我們可能真的被生活瑣碎,工作壓力包圍了。我們可以在周六周日的午后,選一家安靜的咖啡館,讀一本書。也可以每周的晚上獨自一人去看一場喜歡的話劇或電影。亦或者每天規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在家里讀書練字,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最不次的我們還可以選擇一個時間,一個人就靜靜的發呆,放空自己。給自己一個獨處空間,一段獨處的時間,這個習慣對于幸福生活是很有益的。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希望你我都可以在安靜的時光里幸福。
獨處也是一種享受
生活在這紛擾喧囂的世界,有時真的需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人獨處靜美隨之而來,清靈隨之而來,溫馨隨之而來:一人獨處的時候,貧窮也富有,寂寞也溫柔。
可以漫步到水邊,佇立在無聲的空曠中,感受一份清靈。讓心靈遠離塵囂紛亂的世界 ,默默的體驗花香,聆聽鳥鳴。欣賞自然 帶給我的樂趣,靜靜的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不要誰來做伴,只有自己 ,而在這時我是最真實的。抬頭仰望天邊云卷云舒。讓心兒隨著自己無邊的思緒飄飛。此時,這個世界屬于我,我也擁有了整個世界.
可以捧一品香茗,在氤氳的繚繞中慵懶的翻閱一本好書。讓自己在這份難得的寧靜中,去書中解讀關于生活,關于情感的文字。此刻,孤獨成為一個空靈的竹蕭,悄悄的流淌著輕柔的曲調。可以被書中的人物打動,靜靜的流淚。這時的我卸掉了生活的面具,返璞歸真。不帶任何偽飾的成份;抑或是微笑,這笑也是甜甜的,是我久蓄于心的一份無法表達的秘密。
可以,播放輕緩的溫柔的小夜曲,靜靜的賴在床上,什么 都不想。只讓自己沉浸在難得營造出的氛圍里。讓身心此刻回歸本真,默默的享受音樂帶給我的心靈的棲息。讓音樂來詮釋我對浪漫的渴求。
可以,背上簡單的行囊,到向往已久地方去。不要與誰為伴,就自己 一個人的旅程,可以天馬行空,自在逍遙。 也許我會如孩童般的滾過一片青青的草地。找尋回兒時的天真與頑皮。也許,我會大喊一聲,打破這寧靜的時刻。讓孤獨的內心得到釋放的快樂。成長本身就是一種疼痛。成為一次自己真 不容易。就讓這獨處的時光做回真正的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沒人認識你。讓這陽光完完全全的照亮我那些想喊,沒有喊出的日子吧!在這里,一人獨處的時光,便時絕頂美妙的時刻!
無論生活多么繁重,我們都應在塵世的喧囂中,找到這份不可多得的靜謐,在疲憊中給自己心靈 一點小憩 ,讓自己屬于自己,讓自己 解剖自己,讓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做回自己……
這是我排解壓抑,釋放身心的方式。這也是我一人獨處無與倫比的愜意。
獨處是一種美麗的真實!獨處是一種真實的美麗。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無法享受自己的思想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無法享受自己的思想;我們承受所有的不幸,皆源于我們無法忍受獨處。
叔本華無疑忽視了感情這種思維方式對人的行為決定性更大,雖然有一些局限性,但寫得很好,還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特別是對有思想追求的一群人類來說,無法享受孤獨(也可以說是清貧吧)就是不幸的根源,對于創業的人也是如此,思想和創造的本質是孤獨的,自我的。
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于我,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因此,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復回味: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無法有確切把握地依靠別人;另一個原因則是社會給人所帶來的困難和不便、煩惱和危險難以勝數、無法避免。
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社交聚會的犧牲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一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
如果一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否則,跟與己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并被奪走自我,而對此損失他并不會得到任何補償。大自然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別,但社會對這些差別視而不見,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
更有甚者,社會地位和等級所造成的人為的差別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別,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馳。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會生活的這種安排而獲得了良好的位置,而為數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睞的人,位置卻被貶低了。因此,后一種人總是逃避社交聚會。而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盡管他們的才具參差不一。接下來的結果就是:人們都要求別人承認他們對社會作出了同等的成績和貢獻。
所謂的上流社會承認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卻唯獨不肯承認一個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優勢;他們甚至抵制這方面的優勢。社會約束我們對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現出沒完沒了的耐性,但具有優越個性的人卻必須請求別人對自己的原諒;或者,他必須把自己的優越之處掩藏起來,因為優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對他人的損害,盡管它完全無意這樣做。因此,所謂“上流”的社交聚會,其劣處不僅在于它把那些我們不可能稱道和喜愛的人提供給我們,同時,還不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現本色;相反,它強迫我們為了迎合別人而扭曲、萎縮自己。
具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話語只能屬于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會中,人們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絕對深惡痛絕。
所以,在這種社交場合要取悅他人,就絕對有必要把自己變得平庸和狹窄。因此,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人們通常都是無力還債的;他們把無聊、煩惱、不快和否定自我強加給我們,但對此卻無法作出補償。絕大部分的社交聚會都是這樣的實質。放棄這種社交聚會以換回獨處,那我們就是做成了一樁精明的生意。
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優勢不會見容于社交聚會,并且也著實難得一見,為了代替它,人們就采用了一種虛假的、世俗常規的、建立在相當隨意的原則之上的東西作為某種優越的表現——它在高級的社交圈子里傳統般地傳遞著,就像暗語一樣地可以隨時更改。這也就是人們名之為時尚或時髦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優勢一旦和人的真正優勢互相碰撞,它就馬上顯示其弱點。并且,“當時髦進入時,常識也就引退了。”
一個人只能與自己達致最完美的和諧
大致說來,一個人只能與自己達致最完美的和諧,而不是與朋友或者配偶,因為人與人之間在個性和脾氣方面的差異肯定會帶來某些不相協調,哪怕這些不協調只是相當輕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感覺寧靜——這是在這塵世間僅次于健康的至高無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個人孤身獨處的時候才可覓到;而要長期保持這一心境,則只有深居簡出才行。
這樣,如果一個人自身既偉大又豐富,那么,這個人就能享受到在這一貧乏的世上所能尋覓得到的最快活的狀況。確實,我們可以這樣說:友誼、愛情和榮譽緊緊地把人們聯結在一起,但歸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實實地寄望于自己,頂多寄望于他們的孩子。由于客觀或者主觀的條件,一個人越不需要跟人們打交道,那么,他的處境也就越好。孤獨的壞處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們感覺得到,也可以讓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壞處卻深藏不露:消遣、閑聊和其他與人交往的樂趣掩藏著巨大的,通常是難以彌補的禍害。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據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于他的東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自身擁有越多,那么,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愿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內在,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來得更加容易。
此外,在這世上,真正具備價值的東西并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受人注意的東西卻往往缺乏價值。每一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愿引退歸隱——這就是上述事實的證明和結果。據此,對于一個具備自身價值的人來說,如果他懂得盡量減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擴大自己的自由,盡量少與他的同類接觸——因為這世上人是無法避免與其同類打交道的,那么,這個人也就具備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們投身于社會交往的,是人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在孤獨中人們無法忍受自己。他們內心的厭煩和空虛驅使他們熱衷于與人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觀光。他們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種彈力,無法自己活動起來;因此,他們就試圖通過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徑變成了酒鬼。
出于同樣的原因,這些人需要得到來自外在的、持續不斷的刺激——或者,更準確地說,通過與其同一類的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取最強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這種刺激,他們的精神思想就會在重負之下沉淪,最終陷進一種悲慘的渾噩之中。我們也可以說:這類人都只各自擁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因此,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許多補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人的完整意識。
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
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第二點彌足珍貴,尤其我們還記得社會交往所意味著的束縛、煩擾甚至危險,拉布葉說過:“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
熱衷于與人交往其實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傾向,因為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滯或者反常。不喜交際其實就是不稀罕這些人。一個人如果自身具備足夠的內涵,以致根本沒有與別人交往的需要,那確實是一大幸事;因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與人交往,我們平靜的心境——它對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僅次于健康——會隨時因為與人交往而受到破壞。沒有足夠的獨處生活,我們也就不可能獲得平靜的心境。
犬儒學派哲學家放棄所擁有的財產、物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享受心境平和所帶來的喜悅。誰要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而放棄與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個最明智的選擇。
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話一語中的,并且說得很美妙:“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并且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礦。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做。正如人們從一開始就受到匱乏的驅趕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決了匱乏,無聊同樣會把人們驅趕到一塊。如果沒有受到匱乏和無聊的驅趕,人們或許就會孤身獨處,雖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個人都自認為很重要,甚至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而獨自生活恰好適合如此評價自己的人;因為生活在擁擠、繁雜的世人當中,就會變得步履艱難,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就會被大打折扣。在這種意義上說,獨處甚至是一種自然的、適合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它使每一個人都像亞當那樣重新享受原初的、與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樂。
但當然,亞當并沒有父親和母親!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獨處對于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碼,當人來到這一世界時,他發現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體當中的一員。據此,對獨處的熱愛并不是一種原初的傾向,而是在經歷經驗和考慮以后的產物;并且,對獨處的喜愛隨著我們精神能力的進展和與此同時歲數的增加而形成。所以,一般而言,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渴望程度與他的年齡大小成反比。
年幼的小孩獨自呆上一會兒的時間就會驚恐和痛苦地哭喊。要一個男孩單獨一人則是對他的嚴厲懲罰。
青年人很容易就會湊在一塊,只有那些氣質高貴的青年人才會有時候試圖孤獨一人,但如果單獨呆上一天的時間,則仍然是困難的。
但成年人卻可以輕而易舉做到這一點,他們已經可以獨處比較長的時間了;并且,年紀越大,他就越能夠獨處。
最后,到達古稀之年的老者,對生活中的快感娛樂要么不再需要,要么已經完全淡漠,同輩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對于這種老者來說,獨處正好適合他們的需要。
但就個人而言,孤獨、離群的傾向總是與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直接相關。這種傾向正如我已經說過的,并不純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們的需要,它只是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對此經驗進行思考以后的結果,它是我們對絕大多數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慘、可憐的本質有所認識以后的產物。我們所能碰到的最糟糕的情形莫過于發現在人們的身上,道德上的缺陷和智力方面的不足共同聯手作祟,那樣,各種令人極度不快的情形都會發生。我們與大部分人進行交往時都感到不愉快,甚至無法容忍,原因就在這里。因此,雖然在這世界上不乏許許多多的糟糕東西,但最糟糕的莫過于聚會人群。甚至那個交際廣泛的法國入伏爾泰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世上,不值得我們與之交談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