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眼鏡蛇瓶子草是瓶子草科的其中一個屬,為一種食蟲植物,主要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與奧勒岡州。 眼鏡蛇瓶子草是非常知名的食蟲植物品種,因酷似眼鏡蛇而得名,是許多玩家收藏的目標。 ”
眼鏡蛇瓶子草(學名:Darlingtonia californica)是瓶子草科的其中一個屬,為一種食蟲植物,主要分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與奧勒岡州。眼鏡蛇瓶子草是非常知名的食蟲植物品種,因酷似眼鏡蛇而得名,是許多玩家收藏的目標。
眼鏡蛇瓶子草的葉片具兩型。葉片呈蓮座狀分布,每個成年生長點由3至14片葉組成。種苗在2至3年內葉片均為簡單的筒狀,末端漸尖。幼葉一般長1至3厘米,呈紅綠色至紅色。之后,眼鏡蛇瓶子草的葉片轉變的成熟狀態。
成熟葉片已具捕蟲功能,長20至80厘米,中空,其中下部為管狀,上部為球狀并向前膨大。葉前隆處底部有一個10至20毫米的空洞,為葉片的唯一開口。瓶口邊緣內彎,形成類似龍蝦籠籠口的形狀。
瓶口鏈接著一個二叉的魚尾狀附屬物。附屬物背側及瓶口周圍存在蜜腺。葉片球狀部及管狀部上端表面具大量不規則的半透明白色斑紋。葉球狀部分內表面無毛,光滑具蠟質。管狀部分下三分之一內表面具下向毛,長2至8毫米。
形態特征:每個眼鏡蛇瓶子草的成熟植株在春天只會產生一朵花。萼片為黃綠色,披針形,長3至5厘米。花瓣呈暗紅色至紫色,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至3厘米,無毛,具橫向脈。
子房位于花朵中心,綠色,5室,長1至2厘米。柱頭星形,由子房末端伸出。雄蕊15至25枚,分布于子房基部周圍。花藥長2至3毫米,長圓形,黃色。花莖長25至90厘米,通常比成熟的葉片高10至25厘米。
眼鏡蛇瓶子草的花期4月至6月。花開后1至2天,柱頭可接受花粉,而花粉亦開始飄散花粉。6至10天后,花瓣和雄蕊萎蔫脫落。雌蕊若授粉成功則繼續膨大,并在8至14周后形成長3至4厘米的種莢。種莢頂裂,內含40至300枚長1至3毫米的淺棕色種子。種子表面具不規則的突刺。
眼鏡蛇瓶子草的栽培技術:澆水需使用礦物質含量低的水(如雨水、純凈水等);耐冷怕熱,尤其是根部要保持冰涼,日夜要有較大的溫差;喜歡強光,在溫度不至于過高的情況下,可接受陽光的照射,植株頂部會呈現紅色的網紋,非常的漂亮;如需施肥可按指示濃度的1/5以上噴施。
種植方法:眼鏡蛇瓶子草是較難栽培的食蟲植物之一。其需要較高的日間溫度及較低的夜間溫度。其原生地為終年有冰涼山泉流入的沼澤或河岸,根部能一直保持較低的溫度。
所以在栽培最佳的模擬方法即是以冷涼的純凈水培養。天氣炎熱時可將冰塊放于土壤表面降溫。在高濕度、溫暖的環境下,可以給予植株充足日照;若濕度低或變化幅度大,則需稍微遮蔭。
眼鏡蛇瓶子草從種苗開始種植是非常困難且緩慢的,所以通常在晚冬或春季以其匍匐莖繁殖。通常在春分至晚春時,匍匐莖節間上會長出許多小牙。將匍匐莖剪成數段,每段帶一些根。再將這些莖段放在涼爽潮濕的碎水苔上,保持明亮高濕的環境。數周后即可見到芽發育。
與其他生長于溫帶地區的食蟲植物一樣,眼鏡蛇瓶子草需要在冬季休眠才能長期存活。植株在冬季會停止生長3至5個月。直到鄰近春天,成熟植株會長出單一朵花,并于數周后長出數個大型的捕蟲瓶。
整個夏季其都會不斷長出捕蟲瓶,但其尺寸都遠小于春季的捕蟲瓶。許多栽培者都已成功栽培了眼鏡蛇瓶子草,并發現了三個變型:全綠、全紅、紅綠。野生的眼鏡蛇瓶子草,在一般強度的日照下為全綠,強光下則呈現紅綠色。
眼鏡蛇瓶子草的生物特性
捕蟲機制:眼鏡蛇瓶子草的魚尾狀附屬物背側會分泌大量糖蜜,并散發出強烈的氣味。黃蜂及蒼蠅等昆蟲會被這種氣味吸引至瓶口。順著蜜腺爬行的昆蟲可能被引入捕蟲瓶內,而捕蟲瓶內透光的斑紋又會迷惑昆蟲,使其將這些斑紋誤認為出口而被困在捕蟲瓶內。
由于捕蟲瓶蠟質的頂部及帶下向毛的中下部,昆蟲會逐漸落入捕蟲瓶基部的消化液內。之后,其尸體被消化,植株即可從中吸收分解出來的營養物。與此捕蟲機制類似的物種還有鸚鵡瓶子草(Sarracenia psittacina)、小瓶子草(Sarracenia minor)、克洛斯豬籠草(Nepenthes klossii)及馬兜鈴豬籠草(N. aristolochioides)。
眼鏡蛇瓶子草是美洲的三種瓶子草植物之一。其捕蟲瓶并不搜集雨水,而是通過根部吸收水分再分泌于捕蟲瓶內。人們曾認為眼鏡蛇瓶子草的捕蟲瓶不會分泌消化酶,而必需依靠共生菌及原生動物將獵物分解為可吸收的養分。
但后來的研究表明,眼鏡蛇瓶子草至少能分泌一種蛋白水解酶來消化獵物。捕蟲瓶內壁細胞從消化液中吸收養分與根系細胞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是類似的。但眼鏡蛇瓶子草與一些動物及微生物之間仍存在著密切的互利互惠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