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 拐棗樹是一種速生樹種。樹勢優美,枝葉繁茂,葉大濃蔭,果梗虬曲,狀甚奇特,是“四旁”綠化的理想樹種,作城市林園的喜陰花木及草坪遮蔭樹,亦十分相宜。拐棗的果梗,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制糖的原料。 ”
拐棗,別名:萬壽果、俅江枳椇、雞爪連、金鉤梨、拐棗兒、臭杞子、雞爪子、龍爪、彎撈撈、蜜爪爪等,客家話叫桔杻,拉丁文名Hovenia dulcis.鼠李科 、枳椇屬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
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后脫落。葉片橢圓狀卵形、寬卵形或心狀卵形。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后甜,可生食或釀酒,俗稱“拐角”;木材硬度適中,紋理美,供建筑及制家具和美術工藝品等的用材。
分布河南、陜西、甘肅隴南、江西、安徽、浙江、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果實形態似萬字符,故稱其樹為萬壽果樹。果實熟透可生吃,果肉多漿,無果核,種子裸露在果肉之外,味漿甜略有甘澀,亦可做湯,湯味獨特醇香。
形態特征:落葉喬木,高達10米多;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后脫落。葉片橢圓狀卵形、寬卵形或心狀卵形,長8—16厘米,寬6—11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常不對稱,邊緣有細鋸齒,表面無毛,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
兩義式聚傘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小,黃綠色,直徑約4.5毫米;花瓣扁圓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質,扭曲,紅褐色;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果實形態似萬字符“卍”,故稱萬壽果。
生長習性: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開曠地、山坡林緣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拐棗適應環境能力較強,抗旱,耐寒,又耐較瘠薄的土壤。它喜歡陽光,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溪邊、路旁或較潮濕的山坡丘陵。常與其它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濕,能迅速生長。
拐棗的繁殖方式:拐棗栽培主要用種子繁殖。在11月成熟時收取種子。種皮紅褐色。一個果實含 3粒種子。種皮革質,胚黃白色,不易吸收水分。于采后用濕沙層積法催芽,一層種子一層濕沙堆藏,50一60天即可出現胚根凸起,播整好苗床(小畦),點播或條播,深2至3厘米,4月初即可出苗。
待苗長出 3到5片真葉時間苗,留強去弱。苗期要經常澆水,施肥、促進生長。當冬季可長到 70厘米一 100厘米。移栽到挖好坑內。其次也可用壓條和分根法繁殖。在春季將枝條拉下,割一三分之一的小口,壓于地下,保持濕潤,夏季可形成愈傷組織、生根,冬季或翌年春天可以移栽。
拐棗的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拐棗適應性較強,喜生于向陽、濕潤、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環境,ph值中性。多年不受人們重視,資源銳減,商品奇缺,應發展規模化栽培。種植前選好宜林場所后,先挖好深寬各 1米的坑,坡地可挖成魚鱗坑,防止水土流失.坑多施入枯枝落葉,以供栽樹之用。
栽后管理:拐棗幼苗生長緩慢,要加強幼樹的管理。一般 5到6年才開始掛果。每年春夏雜草生長時要松土除草,干旱時及時澆水。春季3月,夏季6月,冬季11月施三次肥料,促進生長。
按現代矮化拉枝技術,可以提前到 3~4年掛果。栽后第二年,小樹長到 1一1.5米時把主桿拉彎;讓其分生二級枝條,再用同法拉技,在第三級和四級枝條上即可開花結果,并且樹枝向四面展開,達到早結果,多結果,提高經濟收入。
收獲加工:收獲加工和出售:果實未成熟好,果梗含有較多單寧酸;味澀酸難食。在冬季 11月霜降后經過幾次霜凍,果梗變為紅褐時采摘。剪下果枝,儲于陰涼處,后熟7到10天。即可鮮品出售,也可陰干壓汁銷售。還可以精加工,把果實剪下,去掉有斑點的果梗,扎成小把或單枝市售,供賓館或酒吧客人食用。
病害防治:拐棗的生命力比較強,抗病性能好,樹苗期常見有葉枯病和蚜蟲。葉枯病在發病前和發病初用1:1:400的波爾多液防治。蚜蟲危害嫩梢和嫩芽,用 40%樂果2000倍水溶液噴灑,即可取得滿意的防治效果。
拐棗的作用用途
使用價值:木材細致堅硬,為建筑和制細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拐棗樹木是很好的用材木。其材質堅硬,紋理美觀,易加工,刨面光滑,油漆性能佳,可用來作樂器、精致的工藝品、家具及建筑裝飾等。
此外,拐棗樹是一種速生樹種。樹勢優美,枝葉繁茂,葉大濃蔭,果梗虬曲,狀甚奇特,是“四旁”綠化的理想樹種,作城市林園的喜陰花木及草坪遮蔭樹,亦十分相宜。拐棗的果梗,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制糖的原料。
可作果露、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脯、果干等。采用先進工藝,進行深加工,可制成方便飲料-拐棗晶。拐棗飲料等產品,不僅可內銷,還可出口,頗受消費者青睞,很有發展前途。